这些数据应能说明,境界问题在当代中国文化或思想中仍广受关注。
此处和可读为合,指德行当效法天地之道。调和不是被动地顺应,也不是简单地响应,故与应和、顺应不同,它指当事人对双方情况的主动参与或调节行为,以最终建立和谐的关系。
其他各篇中,出现次数超过5次者只有〈祭义〉和〈昏义〉,皆为7次。[35] 孔疏: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这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重要来源。不过这种情况在《礼记》中并不多见。[41] 《道德经》第2章:音声相和。
物和与味和的区别在于,味和指不同味之关系,而物和指同一物之性质。又云:乐者,调和气性,合德化育,是乐兴也。目前学界对于《系辞传》的研究较为深入, 但对《彖传》中所蕴含的天人观念的研究则相对少见, 故而, 本文以圣人这一范畴为切入点, 通过解构不同维度的概念来立体还原《彖传》中的天人观念。
有关不恒其德的论述, 第一处出现在《二三子》篇中, 引孔子的话为:此言小人知善而弗为, 方进而无止, 损几则择矣, 能无蔺乎?13第二处则出自《缪和》篇, 同样引孔子的话:‘不恒亓者, 言亓德行之无恒也。所养是自养的前置条件, 即如果没有有效的社会责任建构合理的社会环境, 自养则无法实现。其二是帛书《易传》对《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的两处论述。而持之以恒的进步与内省, 就是圣人之恒。
另一方面, 顺动揭示的是先顺后动, 即顺为因, 动为果, 《彖传》认为, 这种以顺为因的动与天地的变动是相一致的, 正如《彖传·豫》所说天地如之。结 语 综上, 在《彖传》中, 圣人范畴本身就是作为天人合一理念的标准被树立起来的。
其次, 在《缪和》篇中, 指出了不恒其德还会导致亲疏无辨。随着自然界的气象变化, 万物得以成就各自不同的形态, 故云行雨施, 品物流形。总之, 《彖传·豫》的圣人之动, 是顺天道而动, 表现出天与人内在规律的一致性, 这显然比一般意义上汉儒所宣传的天人同构更具思想深度。因此在《豫》卦的表述中, 圣人最为重要的工作就在于认知天道而后顺动。
那么, 坤与礼乐教化思想到底有什么关联呢?如前所述, 在帛书《周易》中坤作川为顺, 顺代表的含义是对天道的遵守与顺从。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可见顺乃《坤》卦的核心思想, 顺表明《坤》卦的主旨在于顺应与尊重相应的规则, 而这一规则实际就是所谓的天道。其文分别是昔者圣人之作《易》也与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确立了《说卦传》中圣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创制《周易》与治理天下。
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这六处圣人的具体内涵与指向, 从多个角度来展现《彖传》的天人观念。天人合道的中心要素是合与和, 所谓合者, 乃是阴阳相合, 即天道生万物的关键在于阴阳相合, 只有相合, 才可以化生万物, 才可以实现太和, 太和者, 泰和也。
《系辞传》称仁者见之谓之仁, 知者见之谓之知举而错之天下之民等文辞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圣人对百姓的教化和引导。《汉书》之所以给予《周易》如此高的地位, 主要是因为整个汉代的主流经学体系是建构在以《周易》为主导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周易》的天人观念。
第二, 上帝与圣人相对应, 本质上还是天与人的对应。以文得之者作籥舞, 以武得之者作万舞, 各充其德而为制。11 (10) 许慎:《说文解字》十下, 北京:中国书店2000年版。同理, 圣人制定出与天道运行相契合的人伦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礼法制度, 服务于社会和百姓, 并能久于此道, 最终达到天下化成的目的, 究其根本也是源于阴阳的相互感应, 是天道作用于人伦社会的直接反应。同时在这一过程中, 《彖传》还表明了人的特殊性。《彖传·豫》之圣人之动 在今本《彖传·豫》中曰:豫顺以动, 故天地如之, ……天地以顺动, 故日月不过, 而四时不忒。
正如引文所示, 《乾》卦突出的是资始, 《坤》卦凸显的则是资生。10 (9) 王先谦:《荀子集解》劝学篇第一, 第7页。
而圣人知几, 故能顺应变化而有所行动。天道化生万物, 人则依据天道的先验性, 进而做到认知天道、遵循天道。
这也就是说, 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称之为圣, 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认知与体悟天道。又《周易集解》引虞翻注曰:感, 动也。
而刚柔相应的卦象实际上象征了阴气与阳气的相互感应, 这种感应体现了天道在自然界与人伦社会的一种持续的、有规律的流变与运动。我们知道, 礼、乐、教三者的共同特点就在于对人伦社会的约束与改造, 而《谦》《豫》《观》三卦皆有坤象, 就意味着在《易传》的视域下, 礼乐教对人伦社会的约束与改造实际源于天道。以《彖传》为代表的易学文本, 透过对《乾》《坤》两卦的解读, 构建了本天道以立人道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是对圣人久于其道的反面小人不恒其德而做的说明。
17 (16)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 第204页。由鼎, 象也, 可知《鼎》卦的卦象本身就像一个鼎的形状, 这也直接表明了《鼎》卦的指向与烹饪有关。
可见圣人与上帝相对应, 实则是天与人的对应。当然, 这里的烹饪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烹饪, 而特指与祭祀相关的一种烹饪或是对相关祭品的准备。
在天人合一的讨论中, 我们常常较为关注天和人二者的一致性, 并将一致性视为合一何以可能的必要条件, 但这样的讨论往往忽视了天人之间的差异, 使得天人合一陷入以天化人的固定模式。注释 1 王弼注, 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323页。
其次, 《彖传·豫》的顺动从内涵上突出了一种规则意识。虽然圣人对于天道的认知与体察优于百姓, 但并不意味着圣人可以主宰或者干预天道, 因为天道是独立自化自满的, 天道的变化并不依赖于圣人。可见久于其道在于认知几之理, 从而使自身的行为始终顺应天道的变化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
◇《春秋繁露·天道施》: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管子·五辅》: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
◇ 《新语·明诫》: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也。◇《淮南子·缪称训》:情胜欲者昌,欲胜情者亡。
◇《尚书大传》: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荀子·礼论》:礼者,人道之极也。